过客 @ 游记


美食 + 咖啡


运动系列


生活娱乐 + 自我提升


旅游精髓

Move to new home (已经转移新的部落格)

更多精彩和最新动态
请点击下面的链接

https://guokenewlife.blogspot.com/

(31) 大山腳福德正神 +旧皇家山公冢 (Bukit Mertajam)

2009年2月21号 晴
时间:10.10am – 11.30am

第三篇:大山腳福德正神+旧皇家山公冢

7。大山腳(Bukit Mertajam) 開埠的歷史源頭--福德正神

“在大山腳華社,“福德正神”早已深入民心,
它在各階層人士的心目中,具有崇高的地位。
清光緒十二年(1886)創廟以來,
它一直是大山腳地區華社群眾崇奉神明的中心地,
而廟宇所在地,也是一百多年來大山腳市鎮的中心點。
在大山脚华人民间流传着,大山脚市区的雏形,
是以福德正神庙在1886年建立时所位於的“风水地”为核心,
周围形成市集,福德正神廟自創立以來,在2009年邁入123歷史年頭,
它矗立在大山腳的市中心,見證了這一座市鎮的各個發展時期。
有人說,如果把福德正神廟從大山腳的開埠歷史中抽出,
那麼,大山腳的歷史將顯得一片蒼白,
從過去到現今福德正神廟對華社所作出的貢獻來看,這一句話絕非虛言。”
http://www.xiao-en.org/cultural/magazine.asp?cat=34&loc=zh-cn&id=1291


图1:福德正神庙

来到大山脚逗了一下,竟然找不到福德正神庙,
过后看一看手头上的资料时,才发现原来福德正神庙已经改名为玄天殿。
就在拥挤的市场里。。。
在这里也顺便吃了一碗加里面,就开始拍摄了。。。


图2:福德正神庙(玄天殿) 内观

福德正神庙不算大间,不过却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。。。
在里面也不难看到石碑,吊牌等历史物件,
这些东西都是算百年的,可不是开玩笑的啊。。。


图3:石碑

图3的石碑上有刻着‘光緒二十三年’ ,
算算下就是1897年了。。。


图4:吊牌

图4的吊牌也有刻着年份,上面是刻着‘光緒五年’ ,
既是1879年。。。
比福德正神庙还要旧!!!

这座庙最有趣的地方是,这庙围绕在市场里面,
旁边的街道都是卖鱼卖肉等的小贩。。。
人来人往,并不会让这座拥有123年的老庙显得寂寞。。。
这庙果然一直矗立着,见证着大山脚的过去,
而且从来没有停止,今天,明天。。。

虽然说福德正神庙是大山腳開埠的歷史源頭,
不过六、七十岁的老前辈却流传着“先有广惠肇,後有福德神”口头禅!!!
如果能够证实这句话的真实性,
无疑便说明了大山脚的开发并不是大家所熟悉的福德正神庙开始,
然而,是以惠州先民大有渊源。。。
让我们继续发掘,大山腳開埠的歷史源頭!!!

8。大山脚(Bukit Mertajam) 旧皇家山公冢
“根据槟城(惠州会馆简史),
惠州人的南下槟城,可以远溯至道光二年(1822年),
当时由一名叫李亚兴的乡亲,用墨西哥银三百五十元,
购下一间有地底的屋宇,供同乡南来共同寄居之用。
有关的记录,是来自地契。
不过,从这记录上所志明李亚兴的捐款数目,
以及稍後六年,道光八年(1828年)
“广东省暨汀州府绍安县题买公司山地”碑文中有“惠州府题银七十七元一分半”。
可以看得出,当时槟城已有相当多的惠州人。

根据现存槟城广东暨汀州第一公冢,
由惠州公司在道光二十八年(1848年)为李亚兴立的碑,注明他是归善人。

惠州人进入威省大山脚,也应该是1800年6月,

根据Braddell的统计,在1818年威省华人人口只有三百二十五人,
1833年二千二百五十九人,1844年四千一百零七人,
1860年则是八千二百零四人。
这总数,分布在威省大山脚的人口有多少,未曾有记录。
同时,也未有文件说明这些人所属的籍贯。

因此,我们真正要找到说明惠州人是大山脚市区开发过程中,
最早期的主要华裔居民的证据,只有上大山脚旧皇家坟场去。


图5:大山脚旧皇家坟场

大山脚旧皇家山公冢是兰地最早的公冢,它的位置在目前称“县署山”的山麓,
所在地是目前距大山脚火车站不到二百码的地区,也就是当年蔗园区的附近。

这座大山脚华人最早坟场的确实开辟时间,
负责信托这产业大山脚福德正神庙本身并未留下记录。
不过,从坟场最早的一个立碑“刘关张赵义冢”,志明是“咸丰己末年立”,
说明了这座坟场早在1859年之前已存在,
同时,也说明了,在那之前,刘关张赵四姓族人,
己有相当的人数,居住在大山脚。


图6:刘关张赵义冢

坟场上尚可找到“颖川堂赖魏…(1873)、
“南阳堂游沈叶邹…(1874)
“颖川堂锺氏…(1874)
“广福太原堂温氏…(1876)、
“邹卢廖石”(碑裂不可考)的总坟,
反映了宗族联合祭拜先人的习俗。
因此,当地只有宗姓组织,却没有乡团组织。



图7:颖川堂锺氏…(1874)

除了一般说法,普遍认为太平天国前後,
惠州各县曾有不少居民在十九世纪五十年代中到六十年代期间,
可能南下移居大山脚。
槟岛以客籍信众为主的浮罗天主教会,也有记载说,
在七八十年代,槟岛的惠州居民曾因丁香欠收,
向大山脚等地转移,从事种植业。

很可惜的是,过了四十年後的今天,再到这座坟场上考证,
却发现这座坟场的碑文都遭受到更进一步的风蚀,
并且有些已被附近乡民移去作其他用途,令人叹息保护无力。
我们没有办法在这种情况下从新证实那位元老当年的计算,
幸亏的是,“归邑”、“博邑”、“海邑”、“陆邑”、“惠邑”的坟碑还是占了大多数。

无论如何,特别注意这些坟碑之中,
同治年间坟碑的刻工并没有作太多雕塑,碑上的书法也相当不讲究,
常是在一块小块四方石上浅雕,
这似乎可以告诉我们那个时代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水准,
都还停留在相当简朴无华的阶段,说明这是开埠初期的现象。”
http://www.xiao-en.org/cultural/magazine.asp?cat=34&loc=zh-cn&id=1291


图8:坟碑(同治9年=1865年)

在这里看到的坟碑都是以‘同治’ 记载年份的,
所谓的同治就是名爱新觉罗·载淳(公元1856-1875年),
是清朝入关后第八位皇帝。

基于很多坟碑的文字都模糊不清,在这里看到最早的是同治6年的坟碑,
既是1862年。。。
相信还有更早的,就如上述文献说的“说明了这座坟场早在1859年之前已存在”


图9:坟碑(同治6年=1862年)
接下来,一次过去了6个地方,才停下来休息,
敬请留意下一篇游记。。。。。

2 条评论: